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强迫性神经症 > 预后饮食

文字干货丨强迫症的内在自恋机制文字稿

微课讲解人:郭会伦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一个案例的解析来把刚才我们关于强迫性神经症的内在自恋机制具体的说明一下。

A女士在进入咨询当中的时候,不跟治疗师握手。原因是她因为过度洗手,所以握手就会很疼,另外她担心自己接触外界,会把自己弄脏,她坐在那里,嘴半张着,像个有残障的孩子,她讲话迟钝,到后来就变得越来越紧张。她说因为她母亲觉得不能忍受跟她在一起,在家里呆着,所以坚持让她来做咨询。

十余岁的时候她,总是玩得全身脏兮兮的才回到家,妈妈就责骂她,叫她“脏东西”或者“讨厌鬼”,这些话引发了她的强迫性洗手和清洁,就是洁癖。她再也不能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手和厨房肯定是干净的了,她需要通过母亲确认,就是妈妈说东西是清洁的,她才接受这个东西就是清洁的。为了知道是否有合适的衣服,比如说这个衣服跟哪些裤子搭配,她都需要母亲决定,什么时候买衣服,她也需要母亲决定。她说妈妈是她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人,尽管她从来没有让她妈妈满意过。每当她妈妈周末出去的时候她就觉得很糟,她会一直打扫卫生,一直洗手,直到手流血。

她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总会觉得房子外有人注意她,妈妈不在的时候总是处在焦虑当中,她觉得自己可能会被伤害被谋杀,她就不停的捡查房门。可以说没有妈妈,她就没办法生活,她曾经做过很多次的治疗,但是那些方式都没有什么效果。

A女士的个人史是:她有个姐姐,她比姐姐小一岁,她说她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她应该是个男孩儿,应该再晚两年出生。在妈妈那里,她是一个从来就不安生,捣乱的孩子。她爸爸在家里没有地位。爸爸几乎不介入家里的任何事。家里发生争吵的时候,他就偷偷躲起来。总而言之,A女士的成长延迟了两年,因为尿床,五岁才去托儿所,七岁才上一年级。在她看来,学校里没有人喜欢她,没有人能够容忍她,她离开学校以后,因为不能接受外界的批评,所以她就一直不跟人来往。妈妈成了她唯一能相处的人。

她妈妈来会谈的时候忧心忡忡,不知道怎么办,她也会怪自己没有养育好女儿。她说二女儿在大女儿出生后这么快就出世,对她来说,她没办法应付。她能感觉到女儿在不停的洗手,并且提出一些她实在没有办法容忍的,很固执的要求。她女儿曾经连续几个小时要求她把她的汽车借给她,但她需要开车出去,最后她还不得不让给女儿。

这是A女士的资料。我们试着从几个方面去解析它。

首先,在象征,幻想和虐待狂中,这种自恋功能的一些体现。强迫性行为的特点是:尽管很多次重复,但是不能确保成功。因为不具备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估能力,所以他们需要得到另外一个人的认可,就像A女士不停的洗手,不停的确认是不是真的清洁了。甚至不能够独立决定是否要买衣服等等,她都需要妈妈确认,她过度依赖妈妈。这是不想放弃口欲期依赖的一个体现,换句话说在一岁以内,A女士没有得到妈妈足够好的爱跟呵护,不能支撑她尝试独立,尝试分离。在这个时候,比如两到三岁的时候,虽然由于生理上的发展,她获得了一种强烈的渴望,就是渴望独立获得掌控感。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得到足够好妈妈的爱跟呵护,她依然有很强的依赖,像一个婴儿那样被妈妈照顾。所以在这个时候她就会害怕:如果自己独立了,会不会有一种威胁,再也得不到妈妈的爱了?在这个时候她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固着在这个时期。

第二点就是关于A女士她的强迫性行为,怎么去理解呢?

老师的理解是这样:这个强迫行为,不是象征,而是一个偏执狂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十一岁,她就强迫症发作,这表明,她母亲对她来说太重要了。她不能面对妈妈对她肮脏外表的批评,所以就开始洗涤,这种强迫冲动,是为了摆脱外表的缺陷。这并不是象征的意义,这是想要结合的意义。

象征指的是什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典故来说明一下象征的含义。

弗洛伊德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讲过这个典故。就是一个孩子在妈妈离开以后,他很想念妈妈,就陷入焦虑痛苦当中。这个时候,他手里有一段绳子,绳子上绑的一个球,他把这个球球扔出去,然后他念道“For”,然后,他再把这个球拽回来,然后就说Da。这个For--da是个比较复杂游戏,通过这两个符号的运用,他会说出来,不停地念到就好像:他说“For”妈妈走了,他伤心了,因为有这个球球在,他又说“Da”就让妈妈回来了,就好像他又得到妈妈的爱了。

这种妈妈不在眼前,但他通过象征的游戏,就可以让自己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和照顾,这种能力就是“象征”的能力。在A女士那里,这不是象征的表现,因为她的强迫性行为没有成功,经常失败,需要一遍一遍的重复,会有焦虑出来,所以,这不是象征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偏执狂的体现,克莱因讲的偏执--分裂心位是对应的,在偏执分裂心位这个时期,孩子渴望完全的满足,他处在一个原始自恋的状态当中,他需要妈妈在身边,才觉得的安全。想象不行,象征也不行,就是要在眼前,是那种手抓手,抱在怀里,他才觉得满足。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她就会像这个时期的婴儿一样,大哭大闹,要死要活似的。那么这种不可理喻,这种幼稚,被称之为“偏执”。A女士就是这样的体现。她的这种行为反应的就是她不能够跟妈妈分离,她退行到共生期了,所以她这些强迫性行为是偏执的表现。

当周末她被妈妈独自扔在家里的时候,她就开始不停的洗手,一直洗的手流血,她还害怕被杀死。问她洗手的意义,她没有谈论有任何这种治疗意义的罪恶感,愉快等等,只说她怕脏,细菌,毒药,这些东西可能会侵入她身体并害死她,所以,她没有办法对这种行为跟她的情绪感受联系起来,情绪感受是什么?情绪感受是:愤恨,攻击,或者是当某些愤恨,攻击表达出去的时候,会有一种愉快感,对妈妈失望,甚至对妈妈生气。情感没有办法跟行为联系起来,所以说她不具备象征的这个能力。

第三个方面是从对客体的错觉,就是幻想当中自恋性的依恋,从这个角度去解析一下。在这个案例当中的自我跟外界之间潜在的脆弱界限很明显。她认为她的恐惧吸引了杀人者想杀人的想法。这说明她处在幻想当中,这个幻想显然具备足够的自恋的特点。幻想的是自我跟客体之间缺乏清晰界限的特征。就像温科特说的”万能自恋”或者是“自恋万能”,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

这种“自恋万能”,温尼科特的意思是:婴儿认为,他们是能够控制环境,控制妈妈的。但事实上,他们做不到,他们想象当中,可以做到的,那么这种认为自己能控制客体,控制妈妈,是特别能够满足他们的,而且温尼科特认为,如果婴儿在口欲期具备了比较控制妈妈的这种体验,这是他们自恋往前发展,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果说这部分,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之后,他还会退回到这个时期,成年了,依然通过想象,在想象当中完成对妈妈的控制。

还可以理解为:现实的妈妈没有满足他的渴望,他就想象出来一个幻想的妈妈。这个幻想的妈妈是可以控制的。现实妈妈越不满足他,那么幻想的妈妈就在他心里越牢固,而且被他频繁的使用。这个频繁的使用过程,最终就会成为种仪式化的过程。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越幻想,现实妈妈就越让他失望,因为他不可控。那么,他绝对控制的渴望就会越强,那么想像的程度就会越强。他这种仪式化的过程,这种表现就会越来的越明显,或者越来越多。他的症状的想也会越来越重。

第四,对这个案例的解析,我们会从共生的角度去理解。成功的共生关系是自我跟幻想自我,自体跟客体分离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母子之间象征差异的成熟有效的连接的前提。这点我们可以从她妈妈的回忆当中得到印证。她妈妈说,A女士从小就不是个受欢迎的孩子,因为大女儿一岁多一点点,刚会走,会爬,也会搞很多事情出来,妈妈已经很累,但这个时候二女儿出生,妈妈几乎是没有力气,没有心力去照顾她。

这会让我们想到,A女士从出生之后到第一年的成长过程当中,妈妈是能力缺失的,妈妈太累,大女儿占据了她太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二女儿来讲,这个时候,她除了哭,什么都不能做,她做不出来什么事,所以,妈妈对A女士的情感上的那种养育的忽视就会非常明显。也可以这样讲,在A女士的潜意识里,她在这个时期,很少体会到她可以控制妈妈。可以说妈妈不理解她,没有给她很多爱,她缺失妈妈的爱。

那么为了让自己能够保持一个不崩溃的状态,她就不得不进入幻想当中。幻想自己拥有一个安全的妈妈,这个妈妈会给她足够多的爱。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她会时时得不到很多满足。这样一来建立共生关系,跟害怕自己崩溃,就出现了很大的冲突,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很多,比如说“自我全能感”。这种自我的愤怒攻击性,甚至是虐待的倾向就完全都被压制,原因是,这些因失望出来的各类负性的情感攻击欲望,一旦要出来的话,她可能就会被妈妈抛弃,这个是让她更担心的。这种担心会让她把自己那么多的这个攻击欲望,完全压抑下去。另外一点,通过想象,觉得这个妈妈是安全的,是可以为自己所用的,可以被自己控制的。

一般来说,产生神经症,尤其是强迫性神经症的一种家庭环境是严谨刻板的。父母都是权威,他们让他们自己的意志,做到让子女绝对服从。那么作为孩子,这种强迫性冲动,从刚开始指向父母,慢慢的因为担心失去父母的爱,就会变成内部的冲动。好像从自己内部出来的。那么“残酷的他人”指的是:没有情感养育的父母,不理解自己的父母。这种“残酷的他人”也会由外部转向内部,作为惩罚超我的坏的爸爸妈妈这种客体,也变成了内部的超我的一个主要存在形式。那么相对应的,这个内部的惩罚性超我的替代是什么呢?就是一种虐待,专治,还有一些冲动障碍。

从第五个角度是从关系的角度来解释这个案例。

所以,严厉的超我并不是压制本我并导致他成为虐待狂的首要因素。虐待的冲动,指的是依赖的本我,才是首要的因素,他是为了不危害这种最重要的这种关系,为了维系爸爸妈妈对自己仍然爱,于是他就克制自己,压抑自己很多很多冲动,这种攻击欲望,以此来完成对抗。之前我们在案例讨论当中经常说冲突的一个词是依赖跟独立,对吧?

这里讲的就是为了让关系继续存在,他虽然有很多独立的愿望,当独立被阻止的时候,不被赞赏,不被支持的时候,他就会很多攻击欲望,但是这种攻击欲望不能出去,因为一出去,爱的关系就会被破坏掉。所以为了维系这个关系的存在,他就要把自己的攻击冲动,虐待,愤怒给压抑下去。指的就是这样一个冲突。在A女士的案例里,她妈妈实际上并不强硬,但这指的是后来,甚至是高度适应的,比如说她后来被女儿控制,被女儿依赖等,相反,A女士会对她提非常多过分的要求,这让她受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当初幼年的发展时期,二女儿没有得到妈妈足够多的爱。所以成年之后退行到那个阶段,在幻想层面她要去控制妈妈,重新体会妈妈被自己控制的体会,有了这种体会,她才能不焦虑等等。这种混乱,在现实层面是没意义的。而且在咨询过程当中,她在跟之前跟分析师的反馈中也承认了这一点。她说她有的时候知道自己故意利用自己的这种症状跟母亲作对,去控制母亲。

第六点,我们引用温尼科特的观点:他认为反社会倾向,其实就是孩子企图促使环境来寻找他。他认为不清洁,洗涤狂,甚至一些苛刻的行为,可以从A女士案例的角度去研究。换句话说:就是孩子想要通过强制,控制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对权威和超强控制力的幻想以及去操纵妈妈是控制和表达最初存在的恐惧。温尼科特提到,这里并不存在弗洛伊德所假定的初级自恋,存在的是什么呢?存在的是对妈妈的一个原始依赖。

假如说这种原始依赖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为了平衡自我的这种结构缺陷,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成长的冲动,就会像被封死一样,被牢牢的控制住。那么一旦被封死,封死的是什么呢?封死的就是情感,以及情感的呼唤。那么,成年之后,就会体现在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互动的内容很贫乏,甚至没有知心的朋友。这点也就是在强迫症来访者人格里,他们爱恨特别的紧密,好跟坏就好像都是在一念之间。

强迫症来访者这种爱恨情仇一瞬间,好坏之间的一念间的这种特点,被Kunt这个分析师就做出了这样的假设:强迫性神经症,这种人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区分好的自体跟客体,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区分好的自我跟坏的自我,好的客体跟坏的客体,这两种混乱,在人际关系中,就会显得特别混乱,特别争斗,特别别扭,没有清晰的界限。

他有一个结论就是,这种混乱背后的一个实质代表的是:这个个体出现很多虐待狂的特点,控制的特点,这种控制,虐待倾向背后或者它的根源是希望被注意,希望被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
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keuq.com/yfys/9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