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强迫性神经症 > 疾病预防

消失了的自我

原载:《哲学动态》年第8期

作者:尚杰

[摘要]我们应该在“超越自我”的意义上理解萨特的价值观;他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批评了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观念论传统。所谓“超越自我”并不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建立在虚无或“无我”的基础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言萨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事实上,当萨特分析包括“自我”在内的主体性概念时,完全是以现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批判近代欧洲哲学关于主体的学说。

笛卡尔认为“我”的标志是“我”在思想;思想必有载体,这就是“我”。于是,“我思故我在”。“我”、“在”、“思”三者相互变形,成为貌似与上帝存在不同的新的“三位一体”,其中的重点是确立“我在”或自我意识在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笛卡尔的这一传统,甚至提出了“实体就是主体”。萨特在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超越自我》中首先分析的就是这个无所不能的“自我”。“对于大多数哲学家来说,自我是意识的居住者。”_2如果意识是哲学的“家”,这个“家”里的居民就是“我”。于是,“我”是哲学围绕的中心。没有“我”,哲学就成了没有内容的空壳。从形式上说,“我”起着综合统一哲学内容的作用,而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也围绕着“我”。但萨特这篇著作的主旨却是分析为什么意识中其实并没有自我的位置。

自我如果不在意识之中,那么在哪里呢?在萨特看来,自我在意识之外、在世界之中,自我就好像是一个别人。对于只熟悉古典哲学的读者来说,萨特的这个判断很费解,它的学理依据何在呢?我们先来看康德的著名论断:“我思应该能够伴随我的一切表象。”康德是在说“我”事实上就住在“我”的意识状态之中、在“我”的经验中起着最高的综合统一作用吗?对此,萨特表示怀疑。他对康德作了这样一种重要的“误读”:康德在这里肯定的不是“我思”,相反,他绝妙地意识到众多的意识时刻是“无我”的,因为这个论断说的是“应该能够伴随”,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确定经验可能性的各种条件,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我”有能力将“我”的感觉或思想看成是“我”的,这就是上面那句著名论断想说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同时隐含着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当我们寻找经验的条件时,会追问究竟什么是“先验意识”。康德在这里并没有明确涉及当代哲学讨论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先验意识与无意识暗中相似的关系。

经验与先验的区别在于,经验来自外部世界,而先验是“自己产生自己”;经验总要首先经过先验这道门槛才能对我们的心灵起作用。“自己产生自己”——这在康德那里被称为“先验”的意识,在当代哲学中被称为“无意识”。“先验一无意识”这样一种连接之后的思考就能展现一个全新的康德。用笔者的话说,“先验使经验得以可能”不啻于意味着无意识变成了意识,无意识是意识的最初表现形式,是没有形式的形式。萨特所谓“从虚无到存在”的主题在这里已经露出端倪。如果先验与无意识挂钩,那么“我”就消失于无形了,再也没有必要说“我的意识”或者“我思”,因为这样的说法不过是意识的概括,而与无意识无涉,或者说它们是从无意识变成意识的结果。于是,最高的权力到了无意识领域(康德只碰到“先验”)而不是意识领域。萨特从康德的论断出发走向了康德没有去过的思想方向。在萨特看来,要区分“应该”与“事实”,“我思”应该能够伴随“我”的一切表象,但事实上,人的很多表象并不需要“我思”的在场。当“我”向前跑的时候,“我”并不需要意识到“我”正在向前跑(尽管“我”有如此反思的能力)。

如果“我思”与“应该”有关,那么无意识就与事实有关,但萨特在这里并没有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keuq.com/jbyf/9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