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强迫性神经症 > 护理常识

韩非论科学哲学神学与心理学

与命运有约

《沉思录》:宇宙的本性有这一工作要做,即把这个地方的事物移到那个地方,改变它们,把它们从此处带到彼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害怕任何新的东西。所有的事物都是我们熟悉的,而对这些事物的分配也保持着同样。

韩非:此时此刻,我们很需要花一点时间通晓一些各种心灵文化背后的哲学人文基础,则有可能进一步协助我们获得正确认识一些朴素学问的妙用与变通。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智慧揭是现代心理学的老前辈。俗话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若没有哲学文化的一些淬炼思考与心性提拉,任何一种心理学理论都有可能进一步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限性中,甚至有时候会沦为快餐文化,抑或因为找不到最基本符合广大人性基本弱点与优点的假设前提,则会被动的陷入无止境的口水战中。

没有人天生下来就会弹钢琴,也没有人天生下来就会写得一手好文章,更没有人天生下来不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就可以成为优秀的指导师。

如今许多人文科学领域,许多智慧的花火起初都是被先驱们与老前辈们留下的各种思想与技艺所启蒙。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达成共识,任何一种带有创新的发展观都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文化传承,这有助于我们打开眼界启发更多的见地,同时亦能启迪对未知更强烈的求知欲。

如果有人宣称一个伟大的发现与前人的铺垫没有任何内在关联,我倒会觉得悲观,因为这有可能是一种极其狂妄的傲慢与我执偏见。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会觉得这个星球真大。若站在木星上看地球,亦不过和我们仰望星空看星星时所见的一样,只是一个小圆点。

在哲学文化中,常常存在着各种见解不同的学派,不论背后是怎样的一份缘起与既存的未知,我们都要深深地感恩这些先驱们为人类所共同面临与困惑的一些问题大无畏的探索着。

许多哲学家是真正勇敢的人,它们具足破斥力与勇气孤独的在黑暗中先行了好几步路,而后把探索到的一些真相都真诚的启蒙世人,提前让后人了解前方究竟有什么障碍或遇见光明的可能性与途径。

如果把这些哲学家组成一个班级,我相信它们都会彼此拥抱与谦虚的达成互补式认可,因为他们的初心都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困惑与福祉。各种门派中的任何一个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都会成为另外一个角度的参照物,并修正规避或完善巩固自己的思考。

古今中外几千年以来,在不同的地域与时代环境中,总有一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理性智慧,于是哲学就产生了。放眼天下,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就要依靠哲学来撑持,而哲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依靠心理学的方便之门。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与哲学是一对阴阳互根的默契关系与同道中人。许多社会问题与伦常问题或情绪问题,在哲学中都已经做了相对完美的提示。

此外,在这个无常的婆娑世界,如果每一桩事情都可以被提前预测或准备,那么对于明日或许不再有更多的希望与愿景,那么这样的人生轨迹或许完全不符合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因为有可能科学已经走到了尽头,所有的事情也都已经被肯定或否定,就如同一个小学生提前10年知道命中考不上好的专业,那么他是否要提前选择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就过上放纵人生,顺世玩乐的生活呢!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被攻克,人类还需要科学与宗教作什么!而那些所谓的文化,艺术,以及带给人愉悦感受的民俗风情也不再有任何意义。

所幸,在这个星球,这种事情恐怕永远不会发生。因为这个星球本身就是一个淬炼心性与灵魂的道场。每一件逆事的发生都是意在协助个体进入更加伟大的自我。

那么在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各种哲学就是为了协助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人,更好的全然的完成对生活的一些积极体悟,且必须脱离文字相。因为知识可以学,但哲学的内涵与禅机不可以学,只能靠体悟。且必须有自己亲身践行,不可假手他人。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哲学都没有把问题说破,都只是以手指月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一个只能依靠体悟而产生的智慧说破,那么这个哲学本身就谈不上哲学了。

是不是觉得很绕口,然而涉猎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体会:云里雾里。

中国独道的禅宗文化在世界哲学之林中独树一帜,也非常有意思。看过一些禅宗公案与语录的读者,有时候对这方面的知识既感到新奇与期许,但一方面又不得契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有许多学生问老师一些关于真理与觉悟的问题时,往往都是得到当头棒喝的回应,抑或答非所问。

这种对话表象上看起来确实有点随性胡拤或者过于机锋。

也或许是因为这位老师以其对学生的整体了解,认为该学生当下所问的问题是不用语言回答的。禅师认为对于“空”或“无”,有时候什么也不能说。因为禅学文化领域的修心人他们都不执着做样子的修行,而是讲究真实的体悟,与契入生命的真情流露,唯有此方能拭亮自己的“法眼”,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而不落两边。

如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正派的哲学文化,都提倡一种类似的“禅修”,或者说也都要修禅。当然在国外可能不使用禅这个字,但所做的事情就是一种培育纯真妙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一些不合理的情执放下,把一些无中生有的烦恼放下,最终甚至把一些所学的文化知识也要放下。然后依据自己真实的本质,纯真的体悟生活带来的各种“明珠”。

这个明珠是什么呢?答:不把生活看成是永恒,它只是一朝风月。但是生命毕竟是活泼的并非消极的,所以也要从一朝风月中看见美好与人生究竟意义。

如同宋朝善能禅师所言: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历抱怨,委屈,怨怼,忍辱,喜悦,沮丧,希望,失落等习性反应。籍由这些情绪的助缘成为点亮妙心的心灯。智者说:一灯能除万年暗,或许正是此意。那种真空妙有的智慧,就是哲学家与行者们所追求的东西。

如今,心理学或许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一开始本来也是从哲学里跑出来的。只是发育在现代工业社会与信息化社会中,或许仅仅只是因为它在这个时代更适合面对最广大的都市心灵。

我们喝的淡水,大部分是从海水蒸发形成的雨水中获得的,因此水是认得家的。

同理,心理学也是认得家的,虽然市面上已经发展出几百种甚至更多的小分支,但不外乎都是针对情绪的结果与诱发原因来做一些处理。

因各路心理学家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切入点也不同。所以各种心理学的辅助策略皆无高下之分。就如同是饺子好吃,鱼丸好吃,还是米饭好吃呢,其实在最关键时刻它们都好吃,都可以填饱肚皮,让人得以继续存活。

打个比方,我现在让一群画家围着我画画,那么坐在我前方的画家只能画出我的前身的轮廓,坐在我左边的画家只能画出我的左边轮廓,坐在后面的画家只能画出我的后背轮廓,那么从局部的角度来看,他们似乎画得都对,但若从整体角度来把握,似乎没有一个人画对。

所以哲学之所以有时候非常哲学,就是因为它要从系统的立体角度来看待事物,但普通人因眼界所限与观感所限很难从立体的角度来看全貌,所以造成了不少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点。

方便又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先来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下世界上主要哲学的正见常识,这些常识了解后,对于我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莫大的好处。也只有了解了这些常识,一个人才会爱上哲学,那么哲学中的道理才会有机会慢慢地与生活契入且在诸多关键时刻为你所用,其乐无穷。

我们研读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或古希腊哲学的时候,可能会发觉不管是哪种哲学总会存在一些对立的声音。这个问题若没有搞清楚,各路哲学对读者而言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毫无归结处。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读者在看这些自己琢磨这些哲学前脑袋瓜中已经聆听了一些各式各样的专家在一起激烈讨论后形成的一些有失中道观的论点,而形成了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

比如在看论语之前,就已经在多年的生活中聆听了不下5个人说孔子是老学究,那么这种观点就会影响他对论语的阅读兴趣,同时当他真的翻开论语阅读的时候,纯真的感应与法喜估计也会被此前老学究的观点所遮蔽不少,所以基本上读几页就把书搁置一边。

有些网络人士也经常发表各种看似言之有理,其实经不起逻辑推理与辨证论据,最后明眼人发现其实是在抬杠。或是潜意识中刻意以不同之见来强调自己的独到能耐,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代偿作用。

电视上几年下来也时不时有一些评论类节目,邀请了一些学者专家对一些论题进行“口水大战”与“大声互相评判”,其实都是犯了一些搞学术论证最基本的逻辑推理谬误,以及执着于互相攻击,却忽视了真正的阴阳辨证观。

荀子对于我们搞哲学研究以及怀揣不同观点的各路学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治学基本素养,那就是“虚一而静”的功夫。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一个主张,只是因为主张提出者的私人生活问题或一些个人的成见问题,或因为对其所处的环境,职位而认为该主张不可信,这时即便没有真的对主张提出者施以人格攻击,也属于一种治学谬误。孔子说的“不以人废言”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叮嘱。

奥地利一位哲学博士费耶阿本德对科学研究者与哲学研究者提出“韧性原则”,他认为一个理论即使受到事实的否证,也应当被保留下来,因为它的内容可能对得胜的对手的理论有所贡献。他主张方法的多元,只要能推动科学发展、增加知识,即使是非理性因素也应当保留。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一组矛盾对立的概念或主张,不见得一定要排除任何一方,更好的做法可能是能够包含两者的综合。这或许就是东方哲学中所推广的中道观,中道观中包含着阴阳互根的系统观。

我认为诸子百家中的许多杰出圣贤,早已深谙此道,所以他们在各自的“传道”生涯中不执著文字相的众障,根据所处的环境与所面对的对象根基不同,有时候看似口头上在否定其他仁士的观点,其实是一种不得已的善巧与充分考虑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变通性。

因为同样一种道理在不同的时代,比如战乱饥荒与相对和平的不同环境背景中,广大百姓的基本需求与精神需求皆有大不同。在战乱时期,许多人已经很久没有饭吃,冬天家里也没有暖和过,后代更是严重营养不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跟对方谈太多仁义礼智信,意义究竟在哪里?

譬如,孔子与墨子年纪不同,心路不同,政治抱负不同,生活的时代元素也不同,因此所表达的心声也注定有所不同。有些评判性观点看似非常对立,其背后是一种高超智慧的化装而已。目的只是单纯的传递一些互补性很强且更适合当下一群老百姓实际所需的主张。

比如墨子曾评判儒家的一些思想足以丧天下,他也分别列举了四点强有力的理由:儒者认为不敬天地鬼神就是自遗其咎;儒者认为要十分重视孝悌,主张厚葬,如有条件最好守孝三年;儒者认为需要礼乐来调剂精神生活,有助于修身养性;儒者相信命中有一些定数。

那么墨子针对把这几条已经当成律典或威权一样的人,不忍心他们在乱世时期背负沉甸甸的精神束缚与进一步扩大盲点与误区,所以他以身试法,给予了严重的当头棒喝式的劝说:在贫困战乱时期先把自己家庭与后代的性命健康保住,比敬不敬鬼神都来得更加重要;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若对家里的死者厚葬并守孝三年,不仅耽误自己,同时也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强调音乐与礼数,不仅对扶贫济国不起关键作用,还会耽误宝贵时机;在饥寒交迫的时刻若相信命中定数,就会陷入宿命的悲观情绪中,而不能高度自主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是实用派的仁义践行者,他







































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keuq.com/hlcs/8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