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强迫性神经症 > 护理常识

号外胡小鹄孩子,你一定要学会提问

孩子,你一定要学会提问

——兼谈预习、记笔记、总结整理与合作

胡小鹄

我就要二十岁了,弟弟也快要上初中了。其实,在小学阶段出成绩不难,只要孩子有点小聪明,再加上家长不眼高手低,上点心辅导辅导,孩子基本上就能稳定在第一梯队——但是到了初中可就不一样了。

我曾经跟爸爸开过玩笑,说:“小学的学习方法你讲就讲吧,反正估计也不会误人子弟。但是初中各科学习方法你别乱支招,还是就谈谈初中作文怎么写吧。”

玩笑归玩笑,不过,在初中这个“分水岭”上,孩子必须逐渐学会“独当一面”式的学习,因为家长的“战术指导”已经越来越无力和沦为空谈。

回顾这么多年的求学经历,我的总体感受是:在小学阶段,家长既是“总参谋部”又是“督战队”,孩子是“童子军”;到了初中,家长是“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孩子则是“一线部队”;进入高中,家长是“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孩子是“主力军”;考上大学,家长就是“老红军”,孩子成为“年轻的首长”。孩子,终究会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学会处理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项问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今日,在下姑且谈谈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会提问。本文面向的是广大中学生群体,特别是渴望成为尖子生的优秀生。所以,对于家长朋友来说,一些学习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和执行您也许并不十分清楚。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可取之处,请您一定转呈给您的孩子和身边的中学生。

一、为什么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一是为了解惑。

很多家长问我,孩子考场上老是粗心大意怎么办?我反问道,真的是考场上粗心大意吗?为什么不是基础不牢?事实上,平时孩子一回到家,很多父母就会问:“今天上课听懂了吗?”孩子随口一答:“听懂了!”等到考试成绩揭晓,家长就会恨铁不成钢地责备孩子:“你不是说上课都听懂了吗?怎么错了这么多?”孩子唯唯诺诺地回答:“这次是我马虎了,下次就做对了。”结果是一错再错。其实,正如韩愈《师说》所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哪里是粗心大意?分明是学得囫囵吞枣罢了。没学明白还不多请教师长和同学,不就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吗?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观察,去学习,去实践。我建议,以后千万不要再问“上课都听懂了吗?”,而是要说“今天你提了几个问题?你给爸爸妈妈讲一遍今天的课程内容吧。”

学会提问,二是为了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生活中是这样,学习中更是这样。所谓“审问之”,就是在自我诘问中反躬自省。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学习越拔尖的孩子,往往更重视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疏漏。不信,你看看考试之后忙着找老师分析试卷的,是尖子生更多还是后进生更多?我向来强调积累本和改错本的使用。积累本是聚沙成塔,是“从0到0.8”的过程。对于学习暂时不理想的同学来说,扎扎实实写好积累本更重要;改错本是精益求精,是“从0.8到1”的过程,对于“几人之下,几十人之上”的优秀生来说,往往改错本更能决出高下。人人须日日改过,一旦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过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糟糕的改错本如试题答案复制版,除了标准答案别无注释;精彩的改错本如同习题课教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突破口和易错点。其实,只要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这道题在考什么?当时为什么做错了?这道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也就写好了改错本的一多半。

二、问什么——问题从何而来?

弟弟上学出门前,妈妈总会叮嘱弟弟道:“上课要认真听讲,多回答问题。课下要多问老师问题。”想必很多父母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你们是否有曾想过,问题从何而来?开口问不难,但如何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呢?且听我分析。

(1)课前——预习

提问,说的是“提出疑问”,是为了解惑改过,进而查漏补缺,有所精进。简单来说,提问是理解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是“填补空白”。问题来了:假如你课前不预习,根本不清楚老师会讲什么,那岂不是整堂课都是“空白”?课上记笔记已经不易,孩子又能剩下多少时间和精力来随时提出自己的不解呢?

其实,课后的很多不解和疑惑,本来是可以在课前预习就理解到的。这里先简要讲讲预习要做什么?一要看书,耗时不要太长,要看到课本上的每一个字,然后标清你认为的重点和难点;二要看讲解。认真看一遍教辅上的讲解,也就等于预先听了一遍课,也就大概知道了老师的授课内容;三要做题。课后题一般都不难。做课后题,遇到不会的题就随时向前翻书,同时对比例题。如果还是不会,就先标清记号,再思考这道题卡到了哪一步。这一步,就是课堂上应该重点听讲的内容。如果还有时间,还可以先做做教辅上对应章节的习题,能做多少做多少,不会的就先自己看答案自学,再不会的就暂且放下,等到课后完成。

如果这三步都能完成,那么就能做到“带着问题听课”。课堂学习也就由“大水漫灌”变成了“有的放矢”,课后作业就越容易完成,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旁涉其他。设想一下,假如你已经通过预习学会了五六成知识,课上老师讲解一遍后就“八九不离十”了,课下再及时巩固复习,怎么可能不进步呢?

(2)课堂之上——记笔记

一本厚厚的笔记,早已成为优秀学生无声的勋章。如果不记好笔记,就不能完整掌握课堂所讲,就更谈不上通过通过提问查漏补缺了。

记笔记是门学问,我暂且讲五点:首先,要提前进入状态。具体而言,是指在老师进班之前,学生已经准备好课堂所用资料、笔记本和笔,不要等到上课铃响再手忙脚乱;其次,对于新授课内容,要争取“一字不差”地记下来。这里的“一字不差”不是整理录音稿式的字字不缺,而是说老师所讲的每段话都要在笔记上有所对应,不管是原话还是你提炼之后的核心概念;再次,最好要标清序号,层次分明,特别是标清你所不理解的内容,以方便课下提问;最后,如果记笔记和听讲有冲突,先认真听讲。下课后再趁着记忆清晰,及时修补上课没来得及记全的内容。

假如你做到了以上五点,你将收获一本传说中的学霸笔记。翻开笔记,其中语焉不详的部分,不就是你应该向他人提问的地方吗?

(3)课后——整理总结

现在,你预习了,上课笔记也记得不错,是不是就差不多了呢?做到前两点,或许可以称得上“八九不离十”了,也能考个不错的成绩了。但是别忘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任务,就是整理总结了。或许可以梳理课堂内容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整理总结。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讲我对于“判断知识熟练程度的标准”的理解。《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当你能用站在讲台上向大家传授知识时,你对这部分知识也就足够熟练了。

我是个正宗的文科生。在“重理轻文”的传统舆论影响下,不少人心存“文科生背背就能拿高分”的偏见。不得不说,心存偏见的总是弱者,因为偏见是无知的产物,也是愚民的君主。且不论只靠“背书”是不可能拿高分(总分的90%)的,就是“背书”你也不一定做到位了。在高中,我对自己“第一遍”背书的要求是一字不差。

对,就是一字不差。嘿嘿,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是不是想说:“衡中的学生是不是都这么变态?背熟了就行了,干嘛非得字字不差?”去年我和衡中文科实验班的学弟学妹们讨论的时候,他们大部分反应也很惊愕,脸上挂着一副“学长你是不是喜欢自虐”的表情。真是冤枉啊。其实,真不是我有强迫症,而是我认为,第一遍背书的标准只能是“一字不差”。且听我分析。

背书要背熟,这是共识。问题在于背到什么程度是“背熟”?是语速快吗?当然不是,背诵首重完整准。完整准确地多背几次,自然就背快了。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完整”?漏一个字?错两个字?还是背串三个字?如果第一遍背诵不严谨,那么第二遍第三遍就更容易“添油加醋”,最终错上加错——要知道你背错的那些字很有可能就是关键语词。背英语课文是如此,背政治历史也是如此。下了考场你洋洋自得说“考到的都背了”,实际上你背的是不准确的、不完整的,也许还是不系统的,那你怎么可能考过我呢?

看到这里,你就恍然大悟了。不过,“一字不差”只是第一遍背诵的要求。巩固背诵之后,接下来就要总结整理成纸质材料了。你终于叹了一口气,说,不就是默写吗?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了,默写还不简单吗?孩子,你这么想就又错了。

总结整理不是默写课文,简单来讲,是总结成知识点清单。这也是个大课题,我先讲讲整理的内容都有哪些。

一是课本和课堂内容。课本上是如何表述的,而课堂上老师是如何讲解的,这些都要择其精要,整理到积累本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积累本又是课堂笔记的精华版。二是要综合各种教辅,把教辅中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都总结到积累本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积累本又是课堂笔记的补充版。三是要总结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特别是你认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未来可能出错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积累本又是课堂笔记的实战版。

毫不夸张地说一句,如果积累本总结整理得好,一旦下一级的老师备课不充分,那么上一级的尖子生学长学姐就真的可以拿着积累本老师顶下台。在这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你碰到的问题,更是你应该请教他人的地方。

三、在哪儿问?什么时候问?

现在你总算明白了,原来自己要问的东西这么多。那么,何时何地提问呢?我们来分类讨论一下。

(1)课堂上

前面提到,学生要带着问题听课,而不是从头学起。如果老师讲课太快,你和你的小伙伴们都跟不上思路了,这个时候要果断举手,请老师放慢速度再讲一遍。相信我,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都会感谢你的;如果是某一部分自己觉得实在是太难了,不妨先放一放,等到下课再单独请教老师。这样,一是不耽误进度,二来你也享受了一对一的讲解;如果别人差不多都懂了,你还是不理解。这个时候一定要重点标记这个知识点,最好课下单独提问,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孩子基础不牢,这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2)课后

下课铃终于响了,老师走出教室。这个时候,最好先准备好下节课所需要的资料,再出教室向老师提问。如果课间时间不足,不要纠缠不清,可以和老师约好时间再问。老师一时半会儿下不了岗,如果因为提问耽误了下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内容,这就太不值了。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问题时要步步为营,一口吃不成胖子。先问不懂的这一步,再问其他不懂的地方,直到全题豁然开朗;第二,要培养问题意识,不放走、不逃避任何一个不理解的知识点。

(3)考后

考试终于结束了,成绩和排名揭晓了。考试后的几天往往是讲解试卷,没有新授课内容,预习和复习压力也不大。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总结反思上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了。哪一科考得不理想,不但要拿着卷子,最好再拿着笔记(积累本、错题本)去找任课老师分析错题,同时请教老师指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状况;哪一科考得相对较好,也别骄傲自满。如果不是单科第一,就去看看领先于你的同学的试卷。如果是单科第一,那就再想想为什么不是满分。

总之,阶段性考试后往往是同学们最放松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所作为,你就大有可为。

四、向谁问——只能问老师吗?

你看到这里,你长舒一口气,心想:这篇文章终于快看完了。我写到这里,也长叹一口气——终于写到我最想写的内容了。

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句话确实揭示了一项事实:在高考大省的某些分数段,多一分就超过了上千人。但是,这句话的恶果在于,过度放大了高考中的竞争成分,以至于有些中学生心胸狭隘——不给同学讲题,不愿意借出自己的笔记——却还振振有词:“我借给别人,别人不就考过我了吗?”其实,高考面前不只是竞争,还意味着合作。当然,我所说的合作不是指考场作弊,而是考前的合作学习。

前面所谈到的提问,大部分是向老师提问。其实,你的同学才是你最大的财富。我之所以能够侃侃而谈学习方法,无非是因为八个字——身经百战,见多识广。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我和身边的朋友经常互相借阅笔记,互相讲题,一起比较哪本教辅更好,考前互相打气,考后互相安慰。我的很多经验和方法,都来自于这些可敬可爱的朋友和对手。退一步讲,任何一所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学的名额都有很多,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看不见的对手”,你又何必把身边的朋友当作“敌人”来防范呢?

人心齐,泰山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然拥有共同的目标,与其大家在考分最密集的地方争得你死我活,不如一起向高分进发,在大学延续友谊。当同学们问自己题时,我们不妨当一下小老师。别人不懂的地方,你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你给大家讲题,就等于自己站在老师的高度复习了知识,还收获了一份友谊;别人的低级错误,可能也会出现在我们身上;你借给大家笔记,不也就可以和同学的笔记互相比对,共同完善笔记了吗?

正如《劝学》所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为什么不既多回答同学的提问,又多请教身边的榜样呢?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的要点也就结束了。其实,无论投入到什么事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的能力都是重中之重。我同样是发现了弟弟课堂上不积极提问的问题,我内心颇为焦急,故为此文,不免有些冗长。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所启迪,请您多多转发;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可取之处,不妨慷慨赞赏;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想和我交流,您可以留言。我将选取一部分加入精选留言,或许点赞量最高的留言就是我下周的话题。

长按下面







































中医白癜风知名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keuq.com/hlcs/6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